小站发现,更新这个文字是晚了。
不过还是要说一说,毕竟地平线报告在预测方面是比较具有指导意义的。
前几日,小站发布了国际教育信息化2016地平线报告·高等教育版(以下简称地平线报告)的图片版,在这次发布之前,小站真心的是看了很多遍(<span style="color: #ff6600;"><strong>PS:吸取上次的教训,小站上次发布“中国版”的地平线报告的时候,将趋势写错了</stro
小站发现,更新这个文字是晚了。
不过还是要说一说,毕竟地平线报告在预测方面是比较具有指导意义的。
前几日,小站发布了国际教育信息化2016地平线报告·高等教育版(以下简称地平线报告)的图片版,在这次发布之前,小站真心的是看了很多遍(PS:吸取上次的教训,小站上次发布“中国版”的地平线报告的时候,将趋势写错了),下面我们就来简单的看看这次地平线报告所展现的趋势。
上面的这张图片,就是今年地平线报告的主要内容。和上次发布中国图片版不同的是,这次的原文是英文的,小站在某些方面的翻译有可能不是准确的,但是还是尽量达到准确。
地平线项目采用定性研究方法确定每期年度报告里入选的技术。这个过程开始于对文献、新技术报告和其他组织工作的广泛调查。无论是在教育领域还是整个世界,每一个以技术为特征的地平线报告都是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反映时代的现实。每一期的地平线报告会介绍六个在未来的一到五年期间、三个使用阶段内,在以教育为主的组织机构里可能成为主流的新兴技术或实践。同时展示的还有在相同时问段内即将改变我们教育工作方法的挑战和趋势。
我们可以将每年地平线报告的内容,想象成一个潘多拉的盒子,长和宽分别表示关键趋势,重大挑战;高表示技术重要进展。
其实在说这些内容之前,有些人问小站,你觉得技术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小站认为,技术的发展能够带动技术在教育信息化领域的应用,但不是只有技术的发展这唯一的因素,所谓技术决定论过于绝对,我们应“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灵活的应用技术,让技术和教育二者处于一个平衡点上,就像太极的双鱼图一样,虽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二者互相平衡。我们不能抛弃理论一味的拥抱技术,打一个不恰当的比方,现在还有很多教数学等学科的教师,并不愿意使用PPT作为授课的工具,你不能说这个老师他不接受技术,不思进取,其实并不是这样的,数学学科的特点决定了教师一定要用手写带着学生学习的方式,就像可汗学院式微课一样,如果使用PPT,一个验算过程一条效果就出来了,学生们看到了认为自己已经明白了,但其实有可能只是似懂非懂。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技术手段,所以现在信息技术和课程的融合是现阶段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中重要的一环。
上面的是小站的一些想法,现在我们回到地平线报告。今年的地平线报告指出,高等教育技术应用的的长期趋势是推进文化创新和重新思考大学和研究机构的运作方式,其实这样的趋势是比较符合现阶段的实际情况,MOOC这一事物进入我国较晚,不过产生了很多影响,但是MOOC从开放教育资源运动中发端,在联通主义学习理论下兴起,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下繁荣,从2012年的元年到现在,很多人都为MOOC在找下一步的出路,新兴技术成熟度曲线也表现出MOOC会在今后的5-10年左右逐渐的成熟,而现在这个阶段,就是通过MOOC的应用,高校与高校之间学分互认的尝试等方面,探索大学和研究机构运作方式改革的道路,当我们这一步做的比较好了,那么对文化创新这样的程度,就有了“先行组织者”,我们的文化创新才能够不断的发展,不断的涌现出新事物,这也是高等教育所应该达到的效果。
对于中期趋势:重新设置学习空间和转向更深层次的学习途径,也比较符合现在的情况。随着互联网技术以及移动互联网,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泛在学习和移动学习慢慢的变为了当今学习的大势所趋,而泛在学习中就有学习空间的无缝性的设想,这在一方面就为我们重新设置学习空间提供了理论基础,小站认为,在一定程度上,使用泛在学习方式构建真实学习环境,是比较重要的。泛在学习的无缝性,不仅仅是指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的无缝性,更重要的是课堂学习空间到真实学习空间的无缝性。学习者在日常生活中碰到的问题大都是一些劣构问题,我们就需要让学习者更深层次的思考和学习,才能较好的解决劣构问题,从而得到应该得到的高阶技能。
对于短期趋势:日益聚焦和关注测量学习以及混合学习设计日益剧增,小站认为,通过这样的三个趋势,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一个架构,短期应用混合学习模式,尤其是线上和线下的混合,之后将学习空间重构,实现课堂内和课堂外的泛在学习,从而推动高等学校运作的方式,为文化创新打下良好的基础。而混合学习将面对面学习和数字化学习的优点集中起来,优势互补,就像拼图一样,混合学习让个性化与监控能够同步运行,具有较好的学习效果,而测量学习(小站认为翻译成学习测量更好些)能让学习者之前难以记录的学习行为数据用技术手段量化,从而真实的反应学习者的学习情况,在真实的情况上提高才会得到相应的效果。
小站多说一句,就拿学习行为数据量化来说,实现是需要通过技术手段实现的,但是理念是教育技术学的内容,由此可以看出,教育技术应当用教育理论和技术手段相配合,从而消除学习者的技术有感性,让技术更好的促进学习者的学习效果,辅助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而不应该将教育和技术二者分裂。
而对于挑战来说,小站认为现阶段急需进行的是提高学习者的数字素养。小站可能接触计算机技术较早,所以在小站认为,这些东西应该很简答,是个人都应该很快上手操作。但是在小站的实际项目中发现,很多学习者在操作平台这一个环节上都要花费很多时间,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快速上手,所以对于学习者来说,我们应该通过合适的手段提高他们的数字素养,如果就MOOC来说,小站认为,我们应该在课程中使用简单和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学习者说明平台的基础操作,通过课程的设计代入感让学习者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平台的操作,而不要因为这个因素让学习者放弃了学习。
而这里的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小站认为将二者融合也很有必要。我们知道正式学习是系统的,而非正式学习在现阶段我们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接受的碎片化信息,小站认为,接受碎片化信息进行学习(如看微信订阅号推送的内容)对具有该内容系统的知识结构的学习者来说,是有益处的,如果对于推送的内容完全不知道,仅仅只是停留在看到新东西的快感上,效果可能会有折扣。所以,非正式学习和正式学习的融合在现阶段较为重要。
对于关键技术进展来说,BYOD作为一种低成本的混合学习支持技术手段,我认为十分有必要推广。有效降低成本的方式,就是开发出统一的APP即可,或者将平台的网页版使用HTML5的技术做的和APP类似,这样可以降低学习者学习新布局新的操作的门槛,其实在这里小站倾向于HTML5技术制作出和APP一样的网页,因为在WEB3.0时代,一个网页就可以连接一切,网页所消耗的移动设备计算资源要比APP少很多,这样的话,通过BYOD可以更加方便的开展混合学习。
学习分析技术应该和BYOD一起使用,由于BYOD为混合学习提供了设备基础,平台为混合学习提供了空间,而学习分析技术应该是平台所应具备的一些功能,通过学习分析既可以给学习者相应的意见和建议,也可以反馈给教师和管理部门相应的意见和建议,学习、教学与管理三方共享数据,可以减少学校内数据孤岛的情况。
而对于AR和VR来说,我认为AR的利用情况可能要快于VR,百度在前一段时间上线了AR的虚拟体验,整个体验很简答,通过打印一个图形,在百度制定的网页上,开启电脑摄像头扫描图形,就可以看到屏幕上展现出相应的内容,这个内容是动态和立体的,具有很强的代入感,而VR可能需要投入一些设备,所以小站认为,AR的应用可能快于VR。
创客空间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创客是一群把梦想变为现实的人,而现阶段3D打印机等是创客空间的标配设备,但是小站认为,创客还需要过一段时间,或许在中国的高等教育中,不只3-4年,但是小站认为,如果创客能够和泛在学习联系在一起,会有一定的作用,对于提高学习者的创造能力有利。
总的来说,NMC新媒体联盟每次的地平线报告都会很真实精准的指出相应的趋势和挑战,而解决方案的事情,其实就是教育技术学研究工作者需要去研究和探索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希望我们的教育技术学能够为教育和技术找到一个平衡的点,让学习者的学习更加高效轻松,让教师的教学更加有魅力,让管理者能够精准的把握方向,当然,做到这些不是仅仅一个学科能够做到的,教育技术应继续发挥交叉学科的优势,共同努力,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谱写出更加绚丽的篇章。
本人才疏学浅,如有纰漏,敬请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