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大家聊一聊教学论中的“七要素”说,其实最近有一个很深刻的感受,因为小站一直是学教育技术学的,但是有一点我还是很薄弱的,那就是教育学的理论,教育学的思想,但是教育技术学学科发展的现在,我们其实也应该走出去,跨越那一道,勇于跨界。互联网+的几个特征中,跨界是一个很有意味的特征。
我们言归正传,看一看今天要聊的这个话题。
在说到教学论的时候,小站要提一个人,李秉德。
<h2><span sty
今天和大家聊一聊教学论中的“七要素”说,其实最近有一个很深刻的感受,因为小站一直是学教育技术学的,但是有一点我还是很薄弱的,那就是教育学的理论,教育学的思想,但是教育技术学学科发展的现在,我们其实也应该走出去,跨越那一道,勇于跨界。互联网+的几个特征中,跨界是一个很有意味的特征。
我们言归正传,看一看今天要聊的这个话题。
在说到教学论的时候,小站要提一个人,李秉德。
李秉德简介
李秉德(1912.7—2005.5),男,河南洛阳人,归侨, 当代著名教育家,西北师大教科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原西北师院院长,甘肃教育学会会长、中国语文教学研究会副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予的第一批博士生导师,西北师范大学教授李秉德同志,因病于2005年5月2日22时3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李秉德教授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是新中国教学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小学语文教育等学科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1981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全国第一批教育学科(教学论专业)博士生导师。曾任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西北师范大学校长,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李秉德教授在长达70年的学术生涯中,矢志不渝,倾心教育,完成了大量著述,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教育思想,培养了一大批高层次人才,为我国教育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李秉德教授主要著作有:《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学论》、《我国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战略问题》(与钱伟长、费孝通、季羡林等合著,)、《李秉德教育文选》等。其中《教学论》一书获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李秉德先生提出的七要素理论
所谓七要素说,是指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出现的七种参与教学活动的要素。这七个要素是学生,目的,课程,方法,环境,反馈和教师。李先生认为,这七个要素是教学活动过程中会出现的要素,也是研究者开展研究工作应注意的。
下面我们就简单的看看每个要素的一些信息。
学生,毋庸置疑,即使是在李先生的那个时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活动的中心。这就提醒我们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应当以学习者为中心。这里所蕴含的内容也有很多,如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已有知能的结构,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能力倾向等等。小站认为,教学设计理论中的学习者需求分析就对应这个要素,当然,李先生的观点提醒我们在做教学习者需求分析的时候,应全面,从各个方面分析,从而为教学目标的确定打下基础,这就好比软件工程中的需求获取。
目的,教学目的是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不同层次、不同性质或不同方面的目的形成的完整的体系或结构,应最后落地到学生上。我们的目的设计应从不同方面,并且具有完整体系,同时我们应该在目的的设计上接地气,能最后实施。就好比我们能让我们的学习者通过学习,走上教学目的的那一层楼。
课程,或者说是内容,这是我们教学活动中最具有实质性的东西,指的是一定的知识、能力、思想与情感等方面的内容组成的结构,具体表现为教学计划或课程方案、各科教学大纲或学科课程大纲、文字的或音像的各科教材。
方法,这就是教师使用的一切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组织形式的集合。其实这是体现一个教师教学功底的重要环节,除了设计好教学内容,制定好教学的目标,选择教学策略和方法,也就是通过适合的方法讲授出来也很重要。
环境,这里要分为有形和无形两方面,有形,也就是能看得到的,比如学校的环境,校舍是否明亮等,而无形的环境,指的就是师生关系是否融洽,生生关系是否融洽。其实说到这里,小站想提出一点自己的想法,那就是作为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设施和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学校的第三维度环境,网络环境是否良好,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环境,因为一个学校网络的状况,是可以影响基于网络的一些列信息化的工作进展。在如今教学,科研,办公等等都需要基于网络完成的时代,网络环境也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可以从硬件方面,配套软件方面,应用反面去考虑。
反馈,这个可以由师生交互活动来展现。小站认为,课堂及时反馈是非常重要的,但虽然网络的反馈相对于课堂的面对面反馈滞后,但也应该注重网络学习中的反馈作用。
教师,教师的思想,业务水平,能力,个人阅历和精力等等当面都会影响到教师的教学。小站认为,互联网时代下,教师的学习能力也应该作为教师这个要素的组成部分之一。
七要素理论之间的关系
七个要素之间环环相扣,有严谨的逻辑。首先,学习者(学生)作为我们教学活动的中心,其他要素都应该围绕学习者的学习服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的,是受制于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那么这就直接影响了我们的教学内容(课程)和教学方法,因为课程的设置受限于社会的需求,教学的方法却会受到环境和课程的制约,教师的教学能力水平又影响使用教学方法教学的效果。
小站认为,在互联网+时代,这样的关系依旧存在,但是随着MOOC这样的高品质课程的出现,和未来可能出现的学分互认,这就对教师提出来较高的要求,如果教师无法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就有可能被淘汰掉。影响了教师就影响了教学的方法,有可能教师就会选择其他的方法求变,选择了其他的方法,就转变了目的,目的的转变就会让授课内容转变,最终影响学生。(相当于倒着分析)
总结
七要素理论对于我们现阶段互联网+时代的教育教学,教学产品开发同样还有较为重要的参考意义。但我们也应该用互联网的思维去改进和变革,去用新的目的设计新的计划,培养更适合社会发展的人才。
小站想打个简单的比方,一个班学习一门课程前,都在一层站着,但是大家都想到6层,这之间的距离,就是你们的愿景,也是教学设计的需求,所谓差距即需求。
之后,来了几个设计师,帮助你们设计楼梯,但是设计师根据你们每个人的特点,把每个人走完这段路程的台阶数目,每个台阶的高低都不一样。
之后,当你站在了6层,设计师拿着你原来写下了的愿景,评价你是否完成了这个目标,当然,设计师也会翻看原来的记录,看看你是否在某一个时刻达到了路程的50%,70%等等。
其实这个比喻中,我们可以看到学习者特征分析,需求获取,目标确定,个性化,形成新评价,总结性评价的出现,而教学设计是教学活动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体现教师能力的重要时刻,如何做好教学设计,或者说如何用课程论的思想指导教学设计,如何在互联网+的现今条件下进行教学设计,优化教学,也是我们需要深入思考和探究的话题之一。
注:本文部分观点来自:李孔文. 七要素说:李秉德教学论的核心思想[J]. 当代教育与文化, 2012, 4(5): 59-63